文件| 上海市《楊浦區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24-2026)
來源: 作者: 發布日期:2023-12-29 訪問次數:563
關于印發《楊浦區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相關部門、區屬國有企業:
2023年11月15日,區政府第6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楊浦區關于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楊浦區商務委員會
2023年11月16日
楊浦區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全面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發揮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轉型的基礎支撐作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增長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楊浦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發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十二屆市委三次全會和十一屆區委七次全會精神,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數智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打造產業鏈融合、創新鏈協同、資源鏈集聚、價值鏈提升的產業體系為目標,全面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優化資源要素供給,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深化制造和服務融合創新發展,著力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楊浦產業創新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不懈努力,至“十四五”末,在重點行業領域和關鍵技術攻關應用方面取得一批階段性成果,楊浦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制造業“智能+”“互聯網+”應用賦能不斷深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
——基礎支撐功能地位不斷提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自主創新策源水平實現突破。率先建成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孵化器、制造業創新中心、生態主導型創新聯合體。技術合同累計成交額達到 500 億元,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 55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5.5%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顯著增強。卓越制造業企業群體不斷集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技術水平能級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各級“專精特新”企業總量繼續位居中心城區前列,“獨角獸”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各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累計達到110家。
——智改數轉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打造標桿性智能工廠,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工業場景應用案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8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
二、支持措施
(一)產業鏈培育行動
1、持續優化產業載體供給。積極盤活利用低效產業用地,加強產業用地綜合績效評估和分類處置,推動存量低效用地通過城市更新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聚焦楊浦濱江中北段和灣谷科技園等區域或載體,推進“工業上樓”新模式,支持國有企業、民營資本等經營主體參與建設“智造空間”,加大對“工業上樓”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工業用地和研發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建設功能復合樓宇,形成集生產、研發、中試、展示、銷售、配套一體的綜合高效利用產業載體,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工業上樓”。(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發改委、區科委、區國資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應急局、區金融辦、區市場監管局、區綠化市容局、濱江公司)
2、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依托區內汽車頭部企業,吸引汽車產業鏈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落地發展,發揮區內位置服務的資源稟賦、高校的學科優勢和頭部企業的集聚效應,加快北斗導航等空間位置服務技術與交通出行相融合,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場景應用,重點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終端應用,加快區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普遍應用,前瞻布局汽車電子及零部件等領域。(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
3、推進工業設計產業集聚發展。著力建設數字設計應用研究院和設計創新聯合體,推進楊浦區工業設計和長三角地區等相關上下游產業的融合創新。加速工業設計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工業設計加快向研發設計、工藝流程設計、服務模式設計等高端增值設計服務環節延伸。挖掘和培育重點設計企業和品牌,推動工業設計與企業品牌戰略的深度融合,打造“上海設計”品牌的重要載體。以深化上海“設計之都”和“數字之都”建設的重要承載區為契機,進一步吸引國內外高端資源和領先企業與楊浦互動發展。(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文旅局、區發改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4、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體系。聚焦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研發、水污染防治與資源開發、園林綠化等重點領域,依托園區、工業老廠房等主要載體,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吸引集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頭部企業、平臺性企業和中小企業群落,引導節能環保產業規范化、集約化發展。發展集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等于一體的環保服務總承包。圍繞新能源與環境、先進環保設備與服務等示范項目工程,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能源產業綠色升級,積極促進光伏、風電、虛擬電廠、氫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產業鏈,提升循環經濟產業能級。(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二)創新鏈突破行動
5、打造制造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新高地。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支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道路,增強核心競爭力,圍繞本區產業基礎領域和制造業重點領域,支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對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不低于 30 萬元,最高 50 萬元資助。(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財政局、區科委、區投促辦)
6、加大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引進各類制造業總部, 支持認定創新型企業總部,培育制造業“獨角獸”、“瞪羚”企業,做強“隱形冠軍”企業,促進一批“名企”成長。鼓勵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加大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小升規”“規轉強”的支持力度,對工業產值首次達到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資金支持。加強制造業企業上市合規輔導和投融資支持,對在國內外各類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給予最高 300 萬元改制及上市補貼。對企業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N板)掛牌,給予最高100萬元改制及掛牌補貼。(責任部門: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金融辦、區統計局、區財政局)
7、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孿生、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大科技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按照企業研發費用投入的10-30%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補貼。發揮創新產品目錄作用,鼓勵企業推進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首臺套突破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財政局)
8、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在基礎部件、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積極創建一批市級平臺。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型創新聯合體。引導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對企業首次認定為市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按照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的5%,分別給予企業最高50萬元、100萬元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三)資源鏈融合行動
9、加速制造業數字蝶變。引進和培育一批規上制造業數字化診斷服務商,為制造業企業提供評估診斷和改造升級等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加強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融合應用,實現生產設備、零部件等生產要素的智能互聯和工業大數據的智能互通。推動企業積極打造標桿性智能工廠,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工業場景應用案例。對獲評市級智能工廠、國家級標桿工廠的企業,分別給予改造投入的50%,最高100萬元、200萬元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科委、區財政局)
10、拓展工業互聯網新藍海。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支持,推動工業互聯網向知識化、質量型和數字孿生升級。鼓勵區內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培育一批集成服務供應商,為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工賦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推動楊浦實體經濟效能、兩化融合水平提升。(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財政局)
11、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布局新零售渠道,加快由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與增值服務轉變,重塑企業盈利結構。強化市、區服務業引導資金的驅動作用,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態,遴選出一批國家級和市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的支撐服務,全面提升服務型制造能力。(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財政局、區投促辦、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科創集團)
(四)價值鏈提升行動
12、加快傳統制造業提升發展能級。支持重點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等進行產品升級、質量提升和技術改造,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名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按照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額的30%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鼓勵引導企業加快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清潔生產、綠色工廠等綠色化轉型,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財政局)
13、大力推進制造業品牌戰略和質量建設。深挖百年工業底蘊,引導老字號、老品牌實施煥新計劃。加強質量建設,支持企業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打造一批全國和市級質量標桿企業。強化標準供給,支持企業技術成果專利申請,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海市地方標準等,推動更多企業和產品進入“上海品牌”認證和各級質量獎名單。(責任部門:區市場監管局、區商務委、區財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對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爭取市級有關部門對楊浦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支持,強化市區溝通協作。加強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區級多部門協調機制,堅持市場導向,強化協同配合和統籌推進,積極解決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投促辦)
(二)加強產業人才支撐。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納入人才引進重點機構范圍,支持緊缺技能人才落戶,提升制造業高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全面對接實施本市“產業菁英”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和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進一步加大對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首席技師和大師工作室制度,鼓勵用人單位根據不同類型技能人才特點,開展技能等級認定。鼓勵產業人才積極申報市、區各類人才榮譽,用好人才安居政策。(責任單位:區人才辦、區人社局、區商務委、區科委、區財政局)
(三)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支持制造業企業,探索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國資基金作用,促進產融結合。鼓勵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通過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責任單位:區金融辦、區國資委、區財政局、區商務委)
(四)加強統計監測。建立制造業統計協調工作機制,探索完善制造業統計數據采集校驗共享清單,夯實統計名錄工作,及時掌握制造業企業經營變化情況,加強基礎數據支撐。健全完善頭部、高成長性制造業企業的跟蹤服務機制。(責任單位:區統計局、區商務委)
四、附則
(一)本措施由楊浦區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按職能分工進行解釋、貫徹執行,由區商務委會同相關部門落實,并負責扶持政策的績效管理。
(二)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納入職能部門預算管理,經申報認定符合條件的,給予政策扶持。
(三)本措施實施過程中如遇國家、市、區頒布新規定,則按新政策規定執行。
(四)本措施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
來源:上海楊浦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
項目申報辦公室:李老師
電話/微信:15901996329
*本文發布的政策內容由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整理解讀,如有紕漏,請與我們聯系。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權威的產業政策輔導服務平臺,指導企業申請各類政府無償資助專項資金,包括上海市科委、經信委、發改委、商委、科創辦以及各區部門項目,專業申報,重點立項。
關于印發《楊浦區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相關部門、區屬國有企業:
2023年11月15日,區政府第6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楊浦區關于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楊浦區商務委員會
2023年11月16日
楊浦區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全面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發揮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轉型的基礎支撐作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增長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楊浦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發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十二屆市委三次全會和十一屆區委七次全會精神,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數智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打造產業鏈融合、創新鏈協同、資源鏈集聚、價值鏈提升的產業體系為目標,全面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優化資源要素供給,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深化制造和服務融合創新發展,著力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楊浦產業創新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不懈努力,至“十四五”末,在重點行業領域和關鍵技術攻關應用方面取得一批階段性成果,楊浦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制造業“智能+”“互聯網+”應用賦能不斷深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
——基礎支撐功能地位不斷提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千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自主創新策源水平實現突破。率先建成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孵化器、制造業創新中心、生態主導型創新聯合體。技術合同累計成交額達到 500 億元,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 55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5.5%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顯著增強。卓越制造業企業群體不斷集聚、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技術水平能級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各級“專精特新”企業總量繼續位居中心城區前列,“獨角獸”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各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累計達到110家。
——智改數轉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打造標桿性智能工廠,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工業場景應用案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達8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
二、支持措施
(一)產業鏈培育行動
1、持續優化產業載體供給。積極盤活利用低效產業用地,加強產業用地綜合績效評估和分類處置,推動存量低效用地通過城市更新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聚焦楊浦濱江中北段和灣谷科技園等區域或載體,推進“工業上樓”新模式,支持國有企業、民營資本等經營主體參與建設“智造空間”,加大對“工業上樓”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工業用地和研發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建設功能復合樓宇,形成集生產、研發、中試、展示、銷售、配套一體的綜合高效利用產業載體,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工業上樓”。(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發改委、區科委、區國資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應急局、區金融辦、區市場監管局、區綠化市容局、濱江公司)
2、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依托區內汽車頭部企業,吸引汽車產業鏈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落地發展,發揮區內位置服務的資源稟賦、高校的學科優勢和頭部企業的集聚效應,加快北斗導航等空間位置服務技術與交通出行相融合,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場景應用,重點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終端應用,加快區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普遍應用,前瞻布局汽車電子及零部件等領域。(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
3、推進工業設計產業集聚發展。著力建設數字設計應用研究院和設計創新聯合體,推進楊浦區工業設計和長三角地區等相關上下游產業的融合創新。加速工業設計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工業設計加快向研發設計、工藝流程設計、服務模式設計等高端增值設計服務環節延伸。挖掘和培育重點設計企業和品牌,推動工業設計與企業品牌戰略的深度融合,打造“上海設計”品牌的重要載體。以深化上海“設計之都”和“數字之都”建設的重要承載區為契機,進一步吸引國內外高端資源和領先企業與楊浦互動發展。(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文旅局、區發改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4、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體系。聚焦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研發、水污染防治與資源開發、園林綠化等重點領域,依托園區、工業老廠房等主要載體,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吸引集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頭部企業、平臺性企業和中小企業群落,引導節能環保產業規范化、集約化發展。發展集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等于一體的環保服務總承包。圍繞新能源與環境、先進環保設備與服務等示范項目工程,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能源產業綠色升級,積極促進光伏、風電、虛擬電廠、氫能、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產業鏈,提升循環經濟產業能級。(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二)創新鏈突破行動
5、打造制造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新高地。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支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設,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道路,增強核心競爭力,圍繞本區產業基礎領域和制造業重點領域,支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對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不低于 30 萬元,最高 50 萬元資助。(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財政局、區科委、區投促辦)
6、加大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引進各類制造業總部, 支持認定創新型企業總部,培育制造業“獨角獸”、“瞪羚”企業,做強“隱形冠軍”企業,促進一批“名企”成長。鼓勵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加大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小升規”“規轉強”的支持力度,對工業產值首次達到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資金支持。加強制造業企業上市合規輔導和投融資支持,對在國內外各類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給予最高 300 萬元改制及上市補貼。對企業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N板)掛牌,給予最高100萬元改制及掛牌補貼。(責任部門: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金融辦、區統計局、區財政局)
7、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孿生、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大科技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按照企業研發費用投入的10-30%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補貼。發揮創新產品目錄作用,鼓勵企業推進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首臺套突破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財政局)
8、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在基礎部件、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積極創建一批市級平臺。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型創新聯合體。引導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對企業首次認定為市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按照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的5%,分別給予企業最高50萬元、100萬元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投促辦、區財政局)
(三)資源鏈融合行動
9、加速制造業數字蝶變。引進和培育一批規上制造業數字化診斷服務商,為制造業企業提供評估診斷和改造升級等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加強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融合應用,實現生產設備、零部件等生產要素的智能互聯和工業大數據的智能互通。推動企業積極打造標桿性智能工廠,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工業場景應用案例。對獲評市級智能工廠、國家級標桿工廠的企業,分別給予改造投入的50%,最高100萬元、200萬元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科委、區財政局)
10、拓展工業互聯網新藍海。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支持,推動工業互聯網向知識化、質量型和數字孿生升級。鼓勵區內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培育一批集成服務供應商,為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工賦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推動楊浦實體經濟效能、兩化融合水平提升。(責任單位:區科委、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財政局)
11、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布局新零售渠道,加快由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與增值服務轉變,重塑企業盈利結構。強化市、區服務業引導資金的驅動作用,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態,遴選出一批國家級和市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的支撐服務,全面提升服務型制造能力。(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財政局、區投促辦、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科創集團)
(四)價值鏈提升行動
12、加快傳統制造業提升發展能級。支持重點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等進行產品升級、質量提升和技術改造,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名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按照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額的30%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鼓勵引導企業加快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清潔生產、綠色工廠等綠色化轉型,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建管委、區財政局)
13、大力推進制造業品牌戰略和質量建設。深挖百年工業底蘊,引導老字號、老品牌實施煥新計劃。加強質量建設,支持企業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打造一批全國和市級質量標桿企業。強化標準供給,支持企業技術成果專利申請,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海市地方標準等,推動更多企業和產品進入“上海品牌”認證和各級質量獎名單。(責任部門:區市場監管局、區商務委、區財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對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爭取市級有關部門對楊浦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支持,強化市區溝通協作。加強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區級多部門協調機制,堅持市場導向,強化協同配合和統籌推進,積極解決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發改委、區科委、區投促辦)
(二)加強產業人才支撐。支持先進制造業企業納入人才引進重點機構范圍,支持緊缺技能人才落戶,提升制造業高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全面對接實施本市“產業菁英”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和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進一步加大對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首席技師和大師工作室制度,鼓勵用人單位根據不同類型技能人才特點,開展技能等級認定。鼓勵產業人才積極申報市、區各類人才榮譽,用好人才安居政策。(責任單位:區人才辦、區人社局、區商務委、區科委、區財政局)
(三)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支持制造業企業,探索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國資基金作用,促進產融結合。鼓勵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通過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責任單位:區金融辦、區國資委、區財政局、區商務委)
(四)加強統計監測。建立制造業統計協調工作機制,探索完善制造業統計數據采集校驗共享清單,夯實統計名錄工作,及時掌握制造業企業經營變化情況,加強基礎數據支撐。健全完善頭部、高成長性制造業企業的跟蹤服務機制。(責任單位:區統計局、區商務委)
四、附則
(一)本措施由楊浦區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按職能分工進行解釋、貫徹執行,由區商務委會同相關部門落實,并負責扶持政策的績效管理。
(二)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納入職能部門預算管理,經申報認定符合條件的,給予政策扶持。
(三)本措施實施過程中如遇國家、市、區頒布新規定,則按新政策規定執行。
(四)本措施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
來源:上海楊浦
項目申報辦公室:李老師
電話/微信:15901996329
*本文發布的政策內容由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整理解讀,如有紕漏,請與我們聯系。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權威的產業政策輔導服務平臺,指導企業申請各類政府無償資助專項資金,包括上海市科委、經信委、發改委、商委、科創辦以及各區部門項目,專業申報,重點立項。
